5年,现年54岁。父*名叫夏承皓,乃是一位与契丹人夜战殉guo的烈士,但夏竦的真实身世谁也不知道,因为他本是个弃婴,是夏承皓在一个冬天的早晨,上班的路上拾到的。
简短地说,他以诗文起家,再以父*殉guo的功劳得宠,一步步升迁,在仁宗朝zuo到了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这样的*级gao官,这时被派往边疆,可以说是“大才小用”了。他本人也很不gao兴,他是不愿意与异族的蛮人打*道的,连受命出使契丹都要痛哭一场。
哭得非常慷慨激昂。“*不戴天,难下穹庐之拜;礼当枕块,忍闻夷乐之声。”我恨夷狄蛮人,那是世仇敌guo,对他们guo君下拜,跟他们臣子说话,我受不了!于是说什么都不去。
比较的无耻,但比起将来他的卑鄙,这就不算什么了。
第三百八十九章
陆辞自认对兵法一窍不通,却也极为清楚克服了枯shui这一大难题的清涧城,将是面对夏军的一座不可多得的强悍军寨。
吃饱喝zu后,他听完了小恋人的军情汇报后,就笑着又好sheng夸赞了对方一番。
夸着夸着,就shui到渠成地夸到榻上去了。
在与久别重逢的小恋人煲了一宿的欢喜汤后,睡到晌午才醒的他wei寻着一早就被唤去衙署的狄青,唯有揉着发软的腰,半躺在小榻上,为二人上书表功。
他毫不犹豫地将首功推让到了建城的种世衡,与负责牵制的狄青的*上。
按照官场惯例,他身为大胆用人、还用对了人的**上司,要想在‘用人’这点上大书特书,拿下首功的话,实在是再合情合理不过的了。
毕竟世人皆惯于将功绩归于掌权者:即使后者不乏*位素餐、坐享其成的,只要不到离谱的境地,往往都能得人默认。
陆辞着实不愿意这样。
就像当初在秦州对蕃军的那场守卫战中,他竭力弱化自己的作用,好将振奋人心的战绩悉数归到部下的*上。
他之所以这般zuo,倒不完全是因为他淡薄权势。
事实上,经都堂‘一游’的经历后,他对权力的渴求,已较之前要大上许多了。
毕竟他已深刻意识到,只要自己真想起些作用,为在沙场上奋力拼*的将士们保驾护航,就需拥有zu够的话语权。
那也意味着,他得有zu够的官职与名望,才能匹配这样的权力。
不过,他既已在前线上,考虑到事分轻重缓急,当然更适合让予破格擢升后,至今也不过是从七品官的种世衡、以及正六品的狄青。
如此一来,既可激励奋力上进的种世衡、提gao其他将士建功的斗志,也可尽快促成种狄二人的超资擢升,也好让本路战线不至于太受资历限制、可得二员*脑灵活的猛将。
当这一军报被快ma传回京中,小皇帝得知清涧城大功告捷,让夏军被迫无功而返时,自是圣心大悦。
不管是他还是都堂中的诸多*执们,都早习惯了陆辞不好居功的谦逊zuo派。
若换zuo旁人,多半是不敢这么zuo的:官职gao至zu够担任一路经抚使的官员,多是朝中重臣,能有几位甘心远离繁花jin绣的汴京?
自是要快速积累功绩,争取早日*回京中,以免被陛下彻底遗忘了。
但众所周知的是,让他们暗中羡慕不已的陆辞,根本就不存在这一烦忧:哪怕整个朝堂故意忽略了他,一直以来都最偏‘小fu子’、经这次地动后的救驾大功后更是不得了的官家,哪里会把人给*了?
果然,赵祯一边感动于陆辞一心为guo为君,谦逊而不居功的大气度,一边*溜地给这次建成清涧城中有功在身的陆狄种三人全给记上了。
因陆辞如今的寄禄官阶为节度使一级,拿着*俸,几乎称得上升无可升了,而作为安抚正使的本官阶,则因他身居要职,该路军势部署离不得他,一时间也无法进行*度,赵祯便果断选择在散官阶上下功fu。
这么zuo来,赵祯其实还有些可惜。
他自是清楚,散官阶的主要意*只在于关系章服,而陆辞在被提拔为参知政事时就已得晋正三品的金紫光禄大fu,得以服紫*官服。
见他将陆辞由正三品的金紫光禄大fu升为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,一跃三级直接到*,还有些意犹wei尽,本已自认早有心理准备的朝臣都忍不住炸开了。
哪有这样zuo的?!
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,向来只为*相加阶。
莫说是陆辞已自请离了都堂,辞去*执官职……哪怕他还为*执,能得那金紫光禄大fu的加阶,都已是快到*了,纵使凭资历再升,至多也只能往从二品的光禄大fu升去。
结果陛下倒好,不仅没降已非*执的陆辞的散官阶;寄禄官阶更是故意不听朝中反对、一直不曾动过,稳居使相一级;如今人都不在都堂了,竟还要把散官朝上升,还一升到*!
要知道当朝位居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者,数来数去,也只有身为首辅的寇准一人,连曾为首相多年、才辞去*相之职不久的李迪,到最后都只是正二品的特进那阶!
这项虽无多大物质上的实惠、却象征着无可取缔的名誉、可谓‘人以为荣’的加封,竟离谱地要让陆辞一跃到*,叫他们哪里受得了。
朝臣们彻底闹开了,为